在創業過程中,好的想法最多只占比百分之十,剩下的全靠執行。
“能夠在一個很小很窄的市場和賽道里去獲得第一的位置,然后通過自身產品的迭代去把這個市場做大拓寬。那么,等到這個賽道逐漸變寬的時候,你就有可能長期都是第一名。而巨頭型的企業大部分都是通過這種方式成長起來的。”Genebox創始人李智說,Genebox在創立之初就是朝著BAT的規模和體量去做的。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自身好奇心和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逐漸走向日常消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超過了200家。CVS數據顯示,在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拿到融資的企業,其融資情況基本集中在A輪,對此下注的投資機構有經緯中國、軟銀中國、平安創投等。Genebox在今年5月完成了來自中國上市連鎖藥房大參林及個人投資人的3600萬元天使輪融資。
之所以選擇消費級基因檢測賽道,李智說,在他的世界里,創業是一件關乎情懷和理想的事情。“你既然都決定要創業了,那何不做一件具有開創性的事情。而且,如果這個事情在10年或者20年能夠做成的話,那絕對會是一個巨大的財務回報,即使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有著投資背景的李智,非常喜歡使用概率思維。
李智表示,從大的邏輯上看,一方面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獲得基因信息的成本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隨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基因數據的可解讀性技術又在不斷提升。此外,在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這個事情已經做成了,而中國才還處于萌芽階段。歷史規律已經證明,任何的技術創新都會在中國生根發芽,并成為全球最大市場,核心是要能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
但同時,李智也認為,中國的商業環境較為殘酷,情懷能夠讓一家公司長期走得遠一點,但無法幫助短期活下來。
所以,他說,將出世和入世的心態相結合更為恰當一些。
另辟蹊徑
“我承認我自己有很大的情懷,但我從來不認為情懷在現有的資本市場環境下是有用的。”李智說,在創業過程中,好的想法最多只占比百分之十,剩下的全靠執行。
在李智眼中,目前市場上做得好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寥寥無幾。他認為,從某種方面來講,問題一定程度上在于企業團隊的執行力。“我們花了5、6個月的時間就已經超過友商3-4年干的事情了,其實我覺得就是團隊執行力的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有些企業可能朝九晚五很輕松,而我們就是996。其實大部分人或者企業都是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做事情。”
“我認為這不是階段性問題,我們會一直這么做下去。”當被記者反問到團隊執行力有可能只是階段性問題的時候,李智說道。并且,除此之外,他還表示,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現有階段的不足之處還在于相關從業者的普遍素質相對較低。
他認為,消費級基因檢測要求從業者既需要懂生物技術,又要有消費互聯網的功底,而現在這個行業里出現的玩家幾乎沒有誰可以將生物技術和消費互聯網結合的很好,大部分都是在照搬美國的產品。“而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是截然不同的,包括消費者的認知以及健康醫療基礎設施等。相比而言,在產品體驗上,中國消費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單純把美國的產品搬到中國來,肯定是不行的。”
因為大多從業者沒有那么大的夢想,所以往往安于現狀。李智說,Genebox在現有階段還有很多不足,也不能稱為全方位一流,但是卻是朝著超一流的方向去努力的。
結合場景,從而與消費者產生高強度互動,便是Genebox奔向一流的戰略武器。“現在市面上出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大部分出現的問題就是,當消費者拿到檢測結果的那一刻,消費者和產品之間的互動就已經結束了。而Genebox想要告訴消費者,消費級基因檢測對其而言是有實在用處的。因此,為什么Genebox會做一個App,就是希望當消費者在拿到檢測結果的那一刻,消費者與我們的互動才剛剛開始。”李智解釋道。
Genebox有三個核心定位,有用、準確、快捷。目前,Genebox上線了兩個使用場景。第一個場景是護膚品的推薦,通過基因檢測結果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護膚的解決方案;另一個場景是日常買藥,即當你買藥的時候,只要掃一下藥的條形碼,Genebox就可以從基因的角度告訴你吃這個藥會不會有風險。
李智表示,Genebox未來還會開發更多與生活方式和健康有關的場景。“生活中消費者的多數決策,其實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影響的。但是之前,礙于獲取先天成分的成本太高以及可解讀性太低,導致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先天的部分。而現在我們認為將先天部分與生活決策結合已經到了可以做成產品的程度。”李智說道。
產品驅動
投中網記者觀察到,雖然目前參與到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企業不算少,但天貓上基因檢測相關的服務商成交量卻十分慘淡。對此狀況的原因,李智表示,成交量少最主要還是在于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產品不夠好,這個市場還沒有被打開。
“人們現在買這些測試大多都是沖著好奇心去買的,買完之后發現并不能解決任何真正的問題,因此就很難產生口碑傳播。而且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做了一個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就是一年四季賣一個一樣的產品卻經常促銷降價、甚至隨意提升原價,先不考慮成本,最重要的是對于同質化的產品,價格的隨意波動會導致消費者的體驗變得很差。”李智認為,這背后的深層原因仍然是缺乏產品競爭力。
而Genebox要做技術和產品驅動的公司,李智說道,“營銷的本質是降低獲客成本,核心在于建立品牌。如果只是做流量的營銷,那獲客成本一定是越來越貴。而要想形成口碑傳播,還需要找到便于切入的好的應用場景以及好的產品。”
投中網了解到,Genebox在創立之初就自建了臨檢標準的醫學檢驗實驗室,除了能夠保證數據質量之外,還能通過算法優化和自主研發軟件平臺提升數據處理的速度,從而實現了自接受樣本起,在72小時內給出檢測結果的檢測效率。
提及商業模式,李智認為,現在談商業模式為時尚早,Genebox長期的愿景還是希望能夠與用戶建立起很有意義并且持久的關系。對于Genebox目前推出的生活用品推薦場景之后的商業轉化,李智表示,Genebox還沒有做電商,早期的目標還是以找到用戶為主,并且致力于找到基因檢測與用戶真正需求的結合點。“我們目前只是把市面上有的產品錄入到Genebox的數據庫里,沒有提供任何購買的鏈接,也沒有和品牌有任何合作,我們在想如何在保持相對中立的情況下給到用戶更好的解決方案。不過,如果用戶有購買需求,我們未來也又可能會采取某些方式來滿足消費者如此的需求。”李智說,Genebox在未來不排除與任何形式的商業合作,但是合作形式的前提必須是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大的價值。
此外,對于用戶隱私的保護,李智解釋道,首先,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實力,Genebox自主研發了高度自動化的實驗流程和數據處理流程,公司里的任何員工都接觸不到用戶數據。反觀行業的其他公司,由于沒有實現完全自動化,在數據處理環節都存在員工直接接觸數據的操作,從而產生內部人員擅自拷貝和存儲用戶數據的風險。其次,Genebox不會把用戶的實名信息與其基因信息結合起來去做任何匹配和使用。Genebox始終將保護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作為公司的第一任務。
李智表示,Genebox的一個中期目標是,在未來四年與1000萬消費者建立用戶關系。據悉,在獲客方面,Genebox一方面通過微博、微信、視頻App 等平臺做推廣,并且聯合 KOL 做內容營銷;另一個方面,通過其天使輪投資方大參林藥房做線下渠道獲客,大參林門店和藥房的會員體系也會成為 Genebox 的一個重要獲客渠道。
“坦誠地說,消費級基因檢測現在還不是一個剛需的產品,它的市場規模非常小。但我認為,它在未來會成為人們的剛需,只要這個市場上能夠出現真正顛覆性的產品。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這個市場被普遍打開,那么后面的人再想做這個賽道的生意可能就來不及了。”李智說,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在2019年就能爆發,Genebox產品還會花3到6個月的時間去迭代產品。
李智曾在全球著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擔任VP,在瑞銀投資銀行香港辦公室擔任副董事。被問及為什么要創業,他毫不猶豫地說道,因為我內心有更大的夢想。
(文章來源:投中網)
(責任編輯:DF376)